反兴奋剂工作事关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也事关体育竞技的公平性和纯洁性。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立法规范到科普宣教,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正从多方面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强我中华》系列报道“中国体育这十年”体育强国篇今天播出第三集:中国特色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建立并完善。
从曾经的短道速滑冬奥会冠军,到现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认为,反兴奋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远离和拒绝兴奋剂的意识。“它(反兴奋剂)不单是对药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养成。这样能够尽可能地保护干净的运动员,保证奥林匹克运动的纯洁性,让选手们从小就意识到,作为一名干净的运动员的骄傲。”杨扬说。
“贝壳”干血点器材
2019年7月和2022年8月,国际反兴奋剂研讨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两届。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主任陈志宇表示,随着我国科技发展不断进步,科技创新的成果也在持续助力反兴奋剂工作,充分印证了中国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的态度。陈志宇介绍:“科技支撑、科技助力,提升我们反兴奋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五年中,我们开发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中国反兴奋剂智慧管理平台,也开发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贝壳”干血点器材,并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我们也想通过研讨会,把这些科技助力的成果与全球的反兴奋剂同仁分享。”
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竞技成绩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也实现了兴奋剂问题“零出现”的目标,做到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实现了参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在省级层面,北京、辽宁、江苏等地先后成立了反兴奋剂中心。2020年9月,北京市反兴奋剂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主任颜纳新表示,反兴奋剂工作面向的范围十分广泛:“中心覆盖的范围应该是所有参加体育的人群,既包括体育局系统的各支专业队伍,也包括青少年业余体校队伍,甚至包括学生运动员都在我们的宣传覆盖范围之内。”
近年来,北京市在推进青少年反兴奋剂教育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举办宣教及拓展系列活动、编制《青少年运动员反兴奋剂读本》等。北京市反兴奋剂中心宣传教育部李育才介绍,兴奋剂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体育运动的公正和纯洁性等多方面存在危害,需要通过价值观教育加强青少年的反兴奋剂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发育期,兴奋剂对其身体发育有非常大的危害。同时也要让青少年知道兴奋剂对于体育公平竞赛的危害。如果青少年运动员未来走到专业运动员的层级,特别是进入国家队,那么就更应该知道它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李育才表示,“为了避免这些危害,我们坚持以价值观教育,让青少年能够真真正正地认识到,兴奋剂是坚决不能使用的。”
反兴奋剂教育读本
反兴奋剂并不是运动员的专利,而是面向大众、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和努力的议题。2021新版《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中,将大众体育明确列入反兴奋剂教育的范围。新修订通过的《体育法》,也将反兴奋剂作为单独一章,明确提出:“国家提倡健康文明、公平竞争的体育运动,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经过各方、各层面的不懈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已逐步建立并完善。